第四色空 为西北濒危话语“留像续音”——兰州大学话语战争研究团队“冷门”路上守“绝学”
发布日期:2025-03-27 21:05    点击次数:68

第四色空 为西北濒危话语“留像续音”——兰州大学话语战争研究团队“冷门”路上守“绝学”

光明日报记者 尚杰 王冰雅 通信员 魏富饶第四色空

“这些词语就像草原上的风,一吹就散了。”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牧民帐篷里传出一段嘶哑的赞扬———保安族老东谈主马占海正用保安语唱着流传百年的歌谣。

动漫av

兰州大学文体院阐明敏春芳坐在毛毡上,手中的灌音笔紧贴在老东谈主唇边,恐怕漏掉一个音节。不久后,这个被称为保安族临了“活字典”的老东谈主离世,带走了37个古波斯语借词———这些词语曾用于刻画祆教祭祀典礼中的星象方向,如今只剩动条记本上敷衍的拉丁字母转写。

2024年年末,敏春芳指挥兰州大学话语战争研究团队以“话语战争视域下西北民族地区濒危和战争话语研究”技俩入选国度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成为宇宙24个团队获批技俩之一。

与时间竞走,纪录濒危话语

话语战争研究是话语学限制的一个进犯分支。敏春芳从2012年启动,将主要元气心灵投向西北民族地区汉语方言与少数民族话语的战争研究,并组建了话语战争研究团队。

“西北地区是话语资源的富矿,亦然话语战争研究的‘当然走廊’。”在敏春芳看来,这里聚居着汉、藏、回、撒拉等50多个民族,双语或多口吻候比比齐是,比如“一家东谈主说三四种方言”“一条街东西南朔不同话语”等气候深广存在,酿成了独具地域特质的话语区域特征。

关系词,当代化的海浪正在加快地区方言和少数民族话语的沦一火,且沦一火速率比东谈主们念念象中的还要更快。

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尕楞乡第四色空,24岁的撒拉族后生韩海明闇练地刷着短视频。手机画面上混合着汉语和撒拉语的“双语弹幕”从他指尖划过。“我爷爷能唱300首撒拉族民歌,但我连30都门记不全。”他苦笑着对调研团队说。

敏春芳和她的团队调研发现,撒拉语使用东谈主口从20世纪50年代的12万减少到如今的不及7万,青少年群体中闇练使用者仅占15%。迂腐的“骆驼商队”“羊毛擀毡”等游牧关系的词语,正被“直播带货”“新动力汽车”等当代汉语词所取代。

2024年暑期,敏春芳带着团队奔跑在临夏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对东乡族的东乡语、保安族的保安语、裕固族的东部裕固语和西部裕固语以及这些地点存在的“战争性话语”进行了深远缜密的查验。最终,团队带回的条记本上,纪录了3000多条东乡语、保安语词,其中约莫40%的践诺被红笔标注“正在濒危”“濒危”。

“对莫得翰墨的话语而言,一位老东谈主的物化,就可能让几十个词弥远澌灭。”敏春芳说,“咱们必须和时间竞走,为这些词语留住萍踪。”

用当代技艺技巧,为话语画图“心电图”

关于收集追忆的话语素材,团队并非一放了之,而是哄骗当代技艺技巧,如语料库分析、盘算推算话语学、东谈主工智能等,对话语战争气候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来普及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敏春芳团队建成了国内首个西北濒危话语动态语料库。在团队成员向记者展示的语料库中,一首《蟾光光》的音频波形图上,密密匝匝地标注着阿尔泰语系声调标记,如同为话语画图“心电图”。悉数这个词语料库内,28万条语音数据、1900小时影像纪录和43种话语的语法矩阵正为好意思丽续写着最原始的基因编码。

在敏春芳看来,冷门研究必须梗阻学科壁垒,智商促进研究的深远与拓展。她常把历史相比话语学、民族社会学和人命遗传科学比方成破解濒危话语和战争话语密码的“三把钥匙”,只消与这些学科荟萃起来,智商将民族话语的研究引向深远。

敏春芳觉得,话语中蕴含着大批的信息,或者为破解诸多历史谜团提供佐证。比如,通过团队的研究发现,甘青河湟地区的汉语方言虽属汉藏语系,却在语序、格标记上与阿尔泰语高度趋同。“这不是基因传承,而是千年结伴的图章。”

塌实的田野调研和科学的研究手脚让敏春芳和她的团队成绩满满。近10年来,团队发表了60余篇论文,出书7部学术文章,研究效果受到海外话语学界的眷注。法国国度科学院东亚话语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闻名汉学家罗端曾暗示,该团队“为欧亚话语战争研究提供了新范式”,为各人话语战争研究提供了“中国样本”。

“海外学界曾觉得汉语是‘孤岛型话语’,而咱们的效果阐明了汉语的灵通性。”敏春芳欢腾地说。

冷门不冷,培养绝学研究“多面手”

和其他冷门绝学限制同样,濒危话语和战争话语研究也存在东谈主才断层的繁重。关于若何引发学生兴致,敏春芳有着独有的手脚。

她把学生带到祁连山牧场的高坡上。夕阳西下时,他们翻开灌音成就,迢遥传来裕固族牧东谈主用古突厥语赞扬的《迁移长调》,声波在监测仪的屏幕上朝上成连绵的山脉。“这是‘风’的声息,在裕固语里,它叫‘khara’……”在这一场景中,她为学生解读古突厥语;

她把学生带到哈萨克斯坦的“陕西村”。东干族老东谈主黑牙子·张用清代陕甘方言赞扬的《五更调》被团队录入“东干语数字基因库”,其经由也纪录下了这一“19世纪西朔方言活化石”的沦一火;

她还带学生去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七市一县打听汉语方言,也去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县的24个州里打听东乡语和东乡汉语,还到青海祁连山麓打听“托茂东谈主”的话语……

“只消让学生们在研究经由中感到有兴致、有进修、有成绩第四色空,智商让他们坚合手下去。”敏春芳说,她荧惑学生更多地参与跨学科、跨区域、跨话语的海外联接与探究,无为涉猎、兼通古今、合璧中西,成为一个话语学研究的“多面手”,在跨学科联接与海应付流中,让冷门不冷,绝学有续。